馒头的缘由
馒头的起源与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传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乱后,率领大军班师回朝时,在泸水河畔遇到了狂风大作的难题,无法渡江。孟获告知诸葛亮,这是因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乡,作祟于江上。诸葛亮不忍再杀人,于是命令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形状的面食,用以祭祀江神。这种祭品最初被称作“蛮首”或“蛮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馒头”。
具体来说,诸葛亮在泸水河畔苦思冥想,最终想出用猪、牛、羊三牲的肉剁成馅,外面裹上白面做成的皮,做成“蛮头”形状,放在蒸笼里蒸熟后投入江中。这一做法既祭奠了河神,又避免了无谓的牺牲,最终使得大军得以安然渡江。
随着时间的推移,“蛮头”逐渐传至民间,人们觉得“蛮头”这个名字太过吓人,于是将“蛮”字替换为“馒”字,写作“馒头”。到了魏晋时期,馒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
因此,馒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是诸葛亮为了解决渡江难题而发明的一种祭祀用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