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黄萎病学名

茄子黄萎病的学名是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可导致茄子产量大幅下降,严重影响茄子生产。该病在茄子苗期即可染病,但多在座果后表现症状。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斑,病株在晴天中午呈萎蔫状,早晚尚能恢复,但经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变褐脱落,病株逐渐枯死,叶片大量脱落呈光秆。剖视病茎,维管束变褐。有时植株半边发病,呈现半边疯或半边黄的现象。

茄子黄萎病的病原菌为 大丽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于丛梗孢目、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6~7年,并通过耕作栽培活动及调种传播蔓延。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尖直接侵入,进入导管内向上扩展至全株,引致系统发病。发病适温为19~24℃,在降水多、温度低于15℃且持续时间长,或久旱后灌水不当、地温下降、田间湿度大,或连作重茬病害发生重的情况下,病害容易流行。

防治茄子黄萎病的方法包括:

1. 选用抗病品种,如长茄1号、黑又亮、长野郎、冈山早茄等。

2. 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留种,或种子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2小时后直接播种。

3.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3~4年;无病土育苗;施足腐熟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烧毁。

4. 药剂防治,苗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加96%硫酸铜1000倍液灌根后带药移栽,或定植时用50%多菌灵药土(亩用1公斤药加40~60公斤细干土拌匀)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