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腊肉的故事来源

荆门腊肉的传说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古代传说

偶然发现:在古代,某个村庄的农民偶然将吃剩的猪肉撒上食盐,第二天又将腌制了一夜的猪肉用绳子吊挂起来。时值冬至,连日大雪,无法出门,村民便将腌制的猪肉取下来用水煮后食用,发现味道不同于一般,咸香可口。从此,用盐腌制猪肉成腊味的吃法便这样流传开来。

历史记载

周朝文献:周朝的《周礼》和《周易》中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相关记载。在当时政府有专门管理官员和百姓纳贡肉脯的机构,民间也有学生用肉干赠送老师作为学费和礼物的相关习俗。据传孔子当年教弟子便是每人收3块肉干来作为学费,这种肉干在当时叫做“束修”,被认为是我们今天腊肉的最早版本。

民族传说

苗族发明:还有一种说法是腊肉是苗族人的发明。相传蚩尤族在黄帝和蚩尤大战时一路败北,后来在云贵、湘西一带暂时安顿下来。由于当地多雨潮湿,加上战乱不断,很难有安稳的日子。于是蚩尤人便将猪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为了长期保存猪肉,蚩尤人便将猪肉切块腌制后烟熏,以便长期保存。这样制作出来的猪肉便是最早的腊肉,在苗族民间被称作“腀肉”。

夏朝祭祀

腊月祭祀:相传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十二月又叫腊月。在农村,许多人家堂屋里有个火盆,火盆升起的烟刚好熏烤到挂在房梁上的腊肉,据说有的腊肉熏了五、六年,熏的时间越长,腊肉就越香。

历史人物

曹操命名:公元215年冬天,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张鲁兵败逃亡。途经一个叫红庙村的地方时,人困马乏,就在山坡上休息。连日劳累奔波并没击垮这位曾经叱咤汉中的枭雄,但几千部下的吃饭问题却让他愁眉不展。张鲁心里一阵烦闷。他站起身,向四下眺望。突然,他发现一个现象:“为什么到处都有炊烟呢?是在烧火取暖吗?”他的军师阎圃叫属下前去打探。探子回报说,这是村民们用柏树枝在熏猪肉。 “熏猪肉?”张鲁正在好奇时,当地村长拜见。原来,当地村民感念张鲁的恩德,特备家宴招待。张鲁欣然前往。席间,这位吃惯了山珍海味的汉中太守,却对一盘炒得焦黄的腌制猪肉赞不绝口,张鲁随口就说:“这种肉每年农历腊月腌制、熏烤,可以吃到来年腊月;我看不妨叫腊肉吧。” 村长连忙叫好,并让人拿出一包腊肉,准备送给张鲁。张鲁摆手说:“我军大败,何来明天?”后来,张鲁降曹后随大军北迁洛阳;虽然再也没吃到过腊肉,但也无忧无虑过完下半生。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随口命名的腊肉,居然香飘千年。

这些传说和记载共同构成了荆门腊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