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馒头的来历
包子馒头的来历与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密切相关。相传在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需要渡过泸水,但突然遇到狂风大浪,无法前行。诸葛亮为了平息江上的风浪,命令厨子用面粉和肉馅捏塑出49颗人头形状的面食进行祭江。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蛮头”,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子。
具体来说,诸葛亮在军队无法渡江时,采取了智谋,命令厨子用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形状的面食,用以祭祀河神。这种祭品最初被称作“蛮首”或“蛮头”,并逐流传到民间。百姓们因为称“蛮头”太过吓人,于是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此外,包子的名称使用则始于宋代。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
综上所述,包子馒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与诸葛亮的智谋和祭江故事密切相关。经过千年的流传和演变,包子馒头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面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