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经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社科院”)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的培养模式,分析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将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我国经济学科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宏观经济、金融学、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等。
实践课程:包括案例分析、企业调研、社会调查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如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导师指导
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实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研究方向。
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学术资源和支持。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习进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提高论文质量。
四、实践环节
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注重实践环节,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政府部门实习:安排学生到政府部门实习,了解政策制定过程,培养政策分析能力。
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五、考核评价
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课程成绩: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等。
论文质量:考核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等。
实践能力:考核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
综合素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总之,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核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严格的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实践环节和考核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成长环境,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高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