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教程

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主要流传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诺水河流域。这项技艺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砍山、铡棒、架晒、打孔、接种、发汗、管理和采摘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使用传统手工器具,并凝聚了耳农们的智慧和汗水。

技艺流程

砍山与铡棒

耳农首先选择树龄7年以上的青杠树,进行砍伐和铡棒处理,为银耳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架晒与打孔

砍下的青杠树段木会被架起来晾晒,待其半干后,进行打孔和接种,以便银耳菌丝的生长。

发汗与管理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银耳会进入发汗阶段,耳农会进行细致的管理,确保银耳健康生长。

采摘与制作

当银耳成熟后,耳农会进行采摘,并通过一系列制作工序,如淘耳、剪耳根、穿扦、烘烤和晾晒,最终制成通江银耳。

文化与传承

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通江地区农耕文化的鲜活标本。它被列入了省级非遗名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省级非遗传承人屈全飘一生致力于通江银耳的研究与栽培,被誉为“银耳大王”,他的努力使得通江银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教育与体验

为了传承和推广这一技艺,通江县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如非遗体验基地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

结论

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是一种集传统手工技艺与农耕文化于一体的宝贵遗产。它不仅体现了耳农们的智慧和辛勤,也展示了通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我们不仅能够保留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